校领导与中泰青年欢度端午佳节
端午节前夕,学校举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粽’享端午民俗雅趣”——第二届中泰青年友好交流会暨“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非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廖国琼与泰国留学生、第16期大骨班学员及2024级物流管理1班全体学生相聚一堂,欢度端午佳节。校领导龙婷、刘繁荣参加活动。
廖国琼代表学校向中泰青年表达了端午祝福。他表示,青年是推动全球发展、建设美好世界的生力军。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在跨文化交流中促进互学互鉴,将所学所思与国家发展建设、提高人民福祉紧密结合,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中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中,廖国琼走到同学们身边,亲切了解关心大家近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参与包粽子、制作香囊、编五彩绳等民俗活动,与中泰青年们共度欢乐时光。
文化的味道:指尖翻飞 共筑文化纽带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从古至今,吃粽子是中国人过端午节极具仪式感的事情。活动现场,师生分组围坐,粽叶、糯米、蛋黄、蜜枣、豆沙等食材整齐摆放,中泰青年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像模像样地包起了粽子,卷“漏斗”、填糯米、放馅料、折粽叶、压紧实、绑线绳……步骤有序。一片粽叶,裹起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一根线绳,牵起的是跨越国界的友谊。在场师生成功制作了近200个粽子,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师生们在舌尖上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味道。
文化的课堂:溯源端午 传承千年智慧
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莉萍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而精彩的端午文化课。她从屈原投江的悲壮历史故事切入,系统地为师生们介绍了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浴兰汤等端午习俗的起源。她将历史故事与民俗风情巧妙融合,勾勒出端午节以除瘟、驱邪、求吉祥为主要内容的独特文化脉络,让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端午民俗场景之中。
文化的展演:诗词雅韵 共谱中外情谊
文化展演环节精彩纷呈,宛如一场文化的盛宴。中泰青年纷纷登台,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表演。留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茶经》《端午》,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学生则慷慨激昂地朗诵《端午即食》《乙卯重五》《端午的呼唤》等端午主题诗词,与大家一同品味中华诗词的独特韵味。这场展演,彰显了文化交融的动人力量,让中泰青年在诗词的海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文化的趣玩:传统游戏 解锁文化密码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囊,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之一。中泰青年们兴致勃勃,纷纷化身“能工巧匠”。他们在制作香囊、编织五彩绳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用心感受着匠人匠心的魅力。每一个针脚,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每一根彩绳,都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与热烈掌声交织回荡,气氛热烈而友好。“美美与共”的美好画面与“同行致远”的共同愿景在这里完美融合、相互映衬。本次活动不仅为中泰青年搭建了一个展示青春风采的绚丽舞台,更为他们提供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宝贵机会,充分彰显了不同文化融合而生的独特魅力。青年们纷纷表示,将以青春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为中泰传统友谊注入青春活力,促进两国友好的世代延续。
学校党政办公室、团委、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经济管理学院等负责人参加活动。